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5640854
 靜靜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權力的迷思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慈悲與管理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十二因緣
作者: 靜靜 日期: 2016.01.22  天氣:  心情:



十二因緣(梵文、巴利文:निदान Nidāna)也稱十二緣起支(梵文:pratītya-samutpāda-aga,巴利文:paicca-samuppāda-aga),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,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,指從「無明」到「老死」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,因果相隨,三世相續而無間斷,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離。


簡述


佛陀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都依「四聖諦」三轉十二行,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,達到究竟解脫。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這十二個緣生法都是無常的。它們之間是「依此有故彼有、此生故彼生」的緣起關聯:1.無明緣行。2.行緣識。3.識緣名色。4.名色緣六處。5.六處緣觸。6.觸緣受。7.受緣愛。8.愛緣取。9.取緣有。10.有緣生。11.生緣老死。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《大緣經》的「名色緣識」。


部派佛教闡述


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《發智論》提出了「時分緣起」學說,《大毘婆沙論》將其詮釋為三世二重因果的「分位緣起」說,這就是最常見的「十二因緣」理論,在說一切有部內還有「剎那緣起」、「連縛緣起」和「遠續緣起」等說法。


《俱舍論》及其註釋繼承了《大毘婆沙論》所確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緣:


1.無明,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,蒙蔽了真如本性,所以叫無明。


2.行,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,其中包括身行、口行、心行。


3.識,其中包括六種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


4.名色,名即是心,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;色指身體,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,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。


5.六入,指在名色之後,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,叫做六入,即六根。(六根者,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也。)


6.觸,出胎以後,至三四歲時,六根雖能接觸六塵,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,叫作觸。(六塵者,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也。)


7.受,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,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,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,叫作受。


8.愛,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,貪圖享樂等境界,但是未能廣遍追求,是名為愛。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,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。


9.取,從二十歲後,貪慾轉盛,到處追求五塵境,叫作取。(五塵者,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也。)


10.有,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,積集牽引,產生三有的結果,叫作有。(因果不亡為有,三有者,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即三界也。)


11.生,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,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,叫作生。(六道者,天道、人道、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也。四生者,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也。)


12.老死,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,五蘊之身,成熟後又開始敗壞,叫作老死。(五蘊者,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也。)


南傳上座部佛教闡述


南傳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蘭卡傳分別說部傳統。


達摩難陀長老《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》:


1.緣於「無明」(貪、嗔、癡等煩惱)而產生「行」(造作諸業)。


2.緣於「行」(造作諸業)而產生「識」(業識)。


3. 緣於「識」(業識)而產生「名色」(物質與心理現象)。


4. 緣於「名色」(物質與心理現象)而產生「六入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。


5. 緣於「六入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而產生「觸」(外境接觸)。


6. 緣於「觸」(外境接觸)而產生「受」(苦、樂的感受)。


7. 緣於「受」(苦、樂的感受)而產生「愛」(對境生愛欲)。


8. 緣於「愛」(對境生愛欲)而產生「取」(追求造作)。


9. 緣於「取」(追求造作)而產生「有」(業因完成)。


10. 緣於「有」(業因完成)而產生「生」(在受於身)。


11. 緣於「生」(在受於身)而產生「老死」(未來身之老死)。


《巴利大藏經·相應部》(卷122):


1.「諸比庫!無知於苦,無知於苦集,無知於苦滅,無知於趣苦滅之道,諸比庫!以此謂之無明。」


2.「此等有三行:身行、口行、心行是。諸比庫!以此謂之行。」。注意:此處的「行」與五蘊的「行蘊」是有區別的:「行蘊」除了此處的「行」,還包括了與果報心、唯作心、道心、果心相應的思。


3.「此等有六識身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是。諸比庫!以此謂之識。」


4.「諸比庫!何為觸?諸比庫!有六觸身: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是,諸比庫!以此謂之觸。」


5.「諸比庫!何為受?諸比庫!此等有六受身:眼觸所生之受,耳觸所生之受,鼻觸所生之受,舌觸所生之受,身觸所生之受,意觸所生之受是,諸比庫!以此謂之受。」


6.「諸比庫!何為愛?諸比庫!此等有六愛身:色愛、聲愛、香愛、味愛、觸愛、法愛,諸比庫!以此謂之愛。」


7.「諸比庫!何為取?諸比庫!此等有四取:欲取、見取、戒禁取、我語取。諸比庫!以此謂之取。」


8.諸比庫!何為生?於各種眾生之類,各種眾生之出生、出產、降生、誕生、諸蘊之顯現,諸處之獲得,諸比庫!以此謂之生。」


9.「諸比庫!何為老死?於各種眾生之類,各種眾生之老衰、衰耄、朽敗、白發、皺皮、壽命之頹敗、諸根之耄熟,以此謂之老。於各種眾生之部類,各種眾生之歿、滅、破壞、死、破滅、諸蘊之破壞,遺骸之放棄,此謂之死。如是此老與死,諸比庫!以此謂之老死。」


大乘佛教闡述


大乘佛教將部派佛教稱為「小乘」,並劃分為修十二因緣的緣覺乘與修四聖諦的聲聞乘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中有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」。龍樹《大智度論》解釋為:說十二因緣有三種,凡夫所見,二乘及未得無生忍法菩薩所觀,從得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;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深觀第三種十二因緣,觀諸法實相,畢竟空,無所有無所得,亦不著是事故,於眾生中而生大悲。


龍樹《大智度論》:


「舍利弗!色空中無有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空中無有識。舍利弗!色空故,無惱壞相,受空故,無受相,想空故,無知相,行空故,無作相,識空故,無覺相。何以故?舍利弗!非色異空,非空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如是。舍利弗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空法,非過去,非未來,非現在。是故,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。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亦無智,亦無得。無須陀洹,無須陀洹果,無斯陀含,無斯陀含果,無阿那含,無阿那含果,無阿羅漢,無阿羅漢果,無辟支佛,無辟支佛道,無佛,亦無佛道。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,如是習應,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。」


「問曰:若無無明,亦無諸行等。云何說十二因緣?答曰:說十二因緣有三種,


1.一者,凡夫肉眼所見,顛倒著我,心起諸煩惱業,往來生死中。


2.二者,賢聖以法眼,分別諸法,老病死心厭,欲出世間,求老死因緣由生故,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緣,何以故?無煩惱人則不生,是故,知煩惱為生因,煩惱因緣是無明,無明故,應捨而取,應取而捨。何者應捨?老病諸苦因緣煩惱應捨,以少顛倒樂因緣故而取。持戒、禪定、智慧,諸善根本,是涅槃樂因緣,是事應取而捨。是中無有知者、見者、作者,何以故?是法無定相,但從虛誑因緣相續生,行者知是虛誑不實,則不生戲論,是但滅苦故,入於涅槃,不究盡求諸苦相。


3.三者,諸菩薩摩訶薩,大智人利根故,但求究盡十二因緣根本相,不以憂怖自沒,求時不得定相,老法畢竟空,但從虛誑假名有。……如是等種種因緣,求老法不可得,不可得故,無相如虛空不可盡,如老乃至無明,亦如是,破無明如上說。菩薩觀諸法實相,畢竟空,無所有,無所得,亦不著是事故,於眾生中而生大悲。眾生愚癡故,於不實顛倒虛妄法中,受諸苦惱,初十二因緣,但是凡夫人故,於是中不求是非。第二十二因緣,二乘人及未得無生忍法菩薩所觀。第三十二因緣,從得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,是故說,無明虛空不可盡,乃至憂悲苦惱虛空不可盡故,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是深觀因緣法。」




十二因緣生法


種種法門能巧說,煩惱、業、事法,次第展轉相續生,是名十二因緣。是中無明、愛、取三事,名煩惱;行、有二事,名為業;餘七分,名為體事。是十二因緣,初二,過去世攝,後二,未來世攝,中八,現前世攝。是略說三事,煩惱、業、苦,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;是煩惱業因緣,業苦因緣,苦苦因緣;苦煩惱因緣,煩惱業因緣,業苦因緣,苦苦因緣,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。


1.過去世一切煩惱,是名無明。


2.從無明生業,能作世界果故,名為行。


3.從行生垢心,初身因,如犢子識母,自相識故,名為識。


4.是識共生,無色四陰,及是所住色,是名名色。


5.是名色中,生眼等六情,是名六入。


6.情、塵、識合,是名為觸。


7.從觸,生受。


8.受中心著,是名渴愛。


9.渴愛因緣求,是名取。


10.從取,後世因緣業,是名有。


11.從有,還受後世五眾,是名生。


12.從生,五眾熟壞,是名老死。老死生憂、悲、哭泣,種種愁惱,眾苦和合集。若一心觀諸法,實相清淨,則無明盡,無明盡故行盡,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。


龍樹《中論》有類似記載,梵志青目釋其為「聲聞法入第一義道」,清辯論師釋其為「世諦緣起」


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的關係列表:


過去世  二因  無明  惑


         行   業


現在世  五果  識   苦


         名色


         六入


         觸


         受


     三因  愛   惑


         取


         有   業


未來式  二果  生   苦


         老死



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,把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;又像一座城牆,人城牆所困,雖然有門,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,不容易出去。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,但是由於貪、瞋、癡煩惱的牽引,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。因此,若欲脫離三世輪迴,得到解脫之道,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「無明煩惱」,唯有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」,如此才能究竟解脫。以上的流程稱之「還滅緣起」,反之,稱「流轉緣起」。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,但能從十二緣起的流轉、還滅現象了悟「非生非滅」的理,因此「緣覺」


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。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,依佛的因緣法來看,生命是「無始無終」,是圓形的。一個人除非能證悟解脫,否則一期生命結束,死亡的只是肉體,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,就像果樹的種子,永遠相續相生;又像薪盡火傳,賡續不斷;也像水和冰一樣,互相溶合,互冰水。所以,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,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,生命主體卻是一個。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「死亡就是消滅」,這就是不明因果的「斷滅論」。

標籤:
瀏覽次數:971    人氣指數:1371    累積鼓勵:2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權力的迷思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慈悲與管理
 
住戶回應
 
時間:2016-03-17 12:12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3-17 12:07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2:53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2:19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2:12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1:41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1:33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21:22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11:52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 
時間:2016-02-06 11:44
她, 55歲,新北市,服務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
上一頁 | 下一頁
[最前頁] [1] 2 3 4 5 6 7 8 9 10 [下10頁] [最末頁]

給我們一個讚!